69看书网 » 历史小说 » 纵古横今最新章节列表 » 楔子 (2/2)

楔子 (2/2)

文/听风念海
纵古横今 | 本章字数:300.39万字 | | 纵古横今txt下载 | 纵古横今手机阅读
夏,吐蕃,大理诸国,孤立辽国,彼时举国上下,动那雷霆之力,先灭辽国,后灭西夏为妙!”

这司马光是几朝老臣,历来关心民生疾苦,一向敢于抨击时政,反对朝廷奢侈之风和地方将帅扰民之举。好不容易看见宋国现在刚刚有点起色便要兵锋又起,觉得到时百姓未免受苦,是以出言反对。

王安石见司马光出言反对,连忙越众而出,开口说道:“君实(司马光的字)此言差矣,我大宋如今钱粮充足,兵锋正利。西夏此时牝鸡司晨,国内不宁,此等良机,天赐不取反受其咎,何须要取那连横之策?交好西夏之说实在不妥!难道你认为大宋每年送给西夏的岁币居然不够?还是说辽国不会与西夏交好?”

司马光与王安石年轻时本是好友,相交莫逆。后来只因两人政见不合,一个要改制,一个要守旧,所以经常在朝堂上意见相左。

王安石话音刚落!阶下又站出一人,身穿红袍,紫红脸膛,高鼻鹰目,却是秦凤路经略使李师中,只见他大声说道:“官家,臣附议司马中丞的提议,这西夏只不过是河西小国,土地贫瘠,气候苦寒,打了也无甚用处,心腹大敌实乃辽国也。”  这李师中出来反对攻打西夏却非公心,不像司马光是一心为民。只是见不得自己下属王韶能力比他强大罢了。再者如果朝廷决定攻打西夏,他这个秦凤路经略使必将首当其冲,到时如军情不利,他可不愿背这个黑锅,属于消极反战的代表人物。

赵顼见司马光出来反对心中本已不快,只是碍于司马光是三朝老臣,不好直言斥之,偏生又跳出个不开眼的李师中,这下赵顼也坐不住了,板着脸说道:“几位爱卿,攻打西夏之事,朕意已决,叫众卿家来只是为朕出谋划策,拾遗补缺而已。如此天赐良机,我大宋可要好好把握!”

见皇帝这样一说,司马光和李师中知道此事已成定局,这朝会也就是个过场。和王安石唱唱反调可以,和皇上唱反调,那就殊为不智了。

于是两人均对赵顼躬身道:“臣遵旨。”退回人群之中。其他站在殿中的官员无一不是老谋深算,历练通达之辈。揣摩圣意乃是为官的基本技能,见皇上如此讲话,攻打西夏的态度和决心已是表露无遗。做臣子的识相点就赶紧高呼“吾主圣明,山呼万岁吧!”

于是群臣都一个个越身而出,阿谀奉承之言涛涛不绝,直夸得赵顼文治武功直追秦皇汉武,功盖千秋。

赵顼毕竟是年青人,听得臣子们谀歌如潮,不由得在龙椅上乐得畅怀大笑。

臣子们皇上见龙颜大悦,有那铁血主战的已迫不及待的大声向皇上出谋划策了。老成持重的也只是等着听完计划后拾遗补缺。还有少数心怀鬼胎之类也只是不发一言,绝不敢在这时触犯天颜,惹起众怒。

兵伐西夏一事就这样顺利通过,然后就是各有司之间的协调,军事方面的部署的商议,此事不去细表。

朝会结束后,几道圣旨发下,擢升王韶为太子中允校理,主持收复河陇军事。

罢黜李师中秦凤路经略使职司,由窦舜卿接替秦凤路经略使。

擢升司马光为枢密院副使,掌管对西夏开战的钱粮调度、人事任免。

但司马光这个老古董不给赵顼和王安石面子,以 “不通财务”、“不习军旅”为由,坚决推辞。朝廷顾其颜面,也不好强求,只好作罢。

于是宋夏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又拉开了序幕。双方均派出大量密探打听对方军情政策。

两国庙堂上军事与政治的博弈有若水底旋涡,外表不显而内里狰狞。一旦打破平静则 “烽火连天,兵祸连接”。两军交战处,白骨盈野,赤地千里。

而两国江湖中草莽豪杰之间的争执则似釜中沸水,由内至外都是沸沸扬扬。一旦发生冲突则“匹夫之怒,血溅五步。”好汉们心怀“国仇家恨”的大义!与敌国对手交起手来,均是不死不休。

于是乎战场上一条条以身许国,为国捐躯的铁血忠魂!草莽中一个个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的江湖儿女!更是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,演绎出了一桩桩荡气回肠,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!

(快捷键 ←) ← 章节列表(快捷键 →)